生活悦享网-生活悦享网专业提供生活资讯方面信息 - 岱微汽车

当前位置:悠享生活网 - 新闻专栏 - 当心网络“白大褂”危害家人健康

当心网络“白大褂”危害家人健康

小微
2024年07月29日 | 浏览量:64680

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,穿白大褂的不一定是医生——

当心网络“白大褂”危害家人健康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  当心网络“白大褂”危害家人健康

当心网络“白大褂”危害家人健康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  医疗科普短视频的兴起,背后折射出大家对健康的重视。与一般的短视频不同,此类视频内容比较专业,需要博主具备相应的学业经历和知识背景。专家提醒,不要盲目听信短视频内容,尤其对于疑难杂症、夸大绝对性内容,要提高警惕。同时,关停账号等处罚力度不够有威慑力,还应该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。

  ■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董颖

  “脑梗前的几大征兆,看了能救命”“有这几种情况要小心了”……刷短视频时,这类医疗科普类内容极为常见,作为流量变现的热门赛道,健康科普类短视频因为受众群体广、受关注程度高、转化率高而备受追捧。

  然而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调查发现,此类短视频一片火热的背后却暗藏猫腻,动辄点赞上万的短视频可能出自运营公司的“专职写手”,自称主任、中医、道医传人的专家则可能是位演员。

  “演技过关”真假难辨

  短视频账号“老陶说真话”经常发布手术室场景的视频,内容涉及各种急救和医疗案例,看似专业且富有教育意义。凭借其生动的讲述和真实的手术室场景,成功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,粉丝数量达148.4万。

  今年,陶某又在平台发布了一段视频,声称一位病人与朋友喝酒、唱歌、泡澡后突发脑血管爆裂,经抢救仍未脱离危险。该视频迅速引发了网友的高度关注及大量转发。然而,随着事件的发酵,真相逐渐露出水面,视频中所说内容好似并不真实,而是陶某自编自演的虚构内容。

  经过调查与研判,平台发现陶某在过往视频中曾透露自己为安徽某整形机构医生,而此类急救场景明显与其职业背景不符,高度怀疑其虚假摆拍。随后,当地卫健部门和网信部门介入调查。调查中,陶某执业的整形机构负责人承认,该视频是陶某“在家自编自导的”。陶某的行为违反了“演绎”类作品的内容创作规则,即未注明视频内容为虚构或演绎,因此平台决定对陶某的账号“老陶说真话”及小号“我最勇敢”进行无限期封禁,以打击此类行为。

  一位网上备受追捧的“良心”医生,竟然连身份都是自己给的,这让医疗科普短视频的真实性和科学性遭到质疑,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。

  “老陶”这样的博主还有多少?

  一些博主穿着白大褂,声称自己是三甲医院医生、某某方面专家,为了吸引眼球、博取流量,不惜编造虚假故事、夸大治疗效果,甚至推销未经证实的保健品或药品,不仅对公众的健康观念和行为产生了误导、造成伤害,更为严重的是,这种虚假科普可能会让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错失最佳治疗时机,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。他们的演技或许能够欺骗观众一时,但长此以往,必然会损害整个健康科普领域的信誉和公信力。

  女性、老人最易中招

  “晚上没事就会刷刷短视频,看到和家人有关的健康知识,或是有关养生、慢性病防治的科普短视频都会看一看,有些还会转发到家庭群里,让家人都学习一下。”张敏是位养生达人,上有老下有小的她,最关心的就是家人健康。短视频兴起后,医疗科普短视频成为她学习养生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。

  孙大爷是一名退休教师,在短视频平台上关注了数位医生,每天都会观看医疗科普的内容。看到视频里穿着白大褂,讲着健康知识的人,孙大爷都认为是医生,视频的内容当成“医嘱”遵守。每每刷到“大暑了这么吃孩子不上火”“牙痛就用一招”这类视频,马上收藏保存。

  他对记者说:“我最喜欢看中医给的食疗偏方,还会照着上面说的去买原料,做给全家人吃。”看完一位医生的一系列花椒养生的视频,声称“花椒加生姜,便秘和晕车好了”“花椒加醋,牙痛好了”“花椒加盐水,湿气和脚气没了”……孙大爷便买回家一斤花椒。记者翻看了孙大爷收藏的视频,既有“孩子盗汗必看”“食疗补身”等贴近日常生活的内容,也有涉及心脑血管疾病、偏方治大病等内容。

  记者在孙大爷家见到了一大包没有任何标识的散装中草药,据其介绍,是私信联系了网上一位医生,从云南寄过来的,这位医生平时发的内容都是自己上山采药、晾晒的日常。“这些药是他为我老伴专门配制的,能治糖尿病。”记者询问远程如何一对一诊疗,孙大爷说,医生要了老伴舌苔、手掌心的照片,诊断后配置了一个月的药量,价格为1350元。

 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虽然健康科普类短视频男女老少都会刷到,但男性大多看看就算了,而女性、老年人更容易轻信。由于更加注重个人及家人健康,他们不仅相信网络医生的话,还会下单购买。

  “前些天我看一位中医的视频说中药染发安全健康,纯植物不伤头发和身体,哪怕每天染发都可以,就立刻在视频页面下单了。”何女士今年38岁,长相比同龄人看起来年轻,唯一的心病是白头发,她对记者说:“之前我每个月都要去理发店染发,次数多了担心对身体有影响。”收到绿色的中药染发粉后,何女士赶紧按照说明补染了发根,没想到用完当天,接触过药粉的手指就开始发红发烫,有灼烧感,第三天开始何女士的手指皮肤就开始泛白、蜕皮。“还好那天只用了一点儿,剩下一大包可不敢用了。”何女士说。

  这些“三无”产品,在正规渠道销售无门,却摇身一变靠“人设销售”火了起来,动辄口服或外用的产品,危害不敢想象。

  鱼龙混杂如何根治?

  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搜索“脱发”“灰指甲”等关键词,发现相关视频极多,不仅有皮肤科医生在做此类科普,还有儿科、疼痛科、耳鼻喉科、外科等认证为不同科室的医生发布过相关内容的短视频。显然,“跨科室科普”已经成为网络普遍现象。

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的梁明医生告诉记者:“网络平台上一些医生的分享是有益的,大家可以了解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,非常有用。但也确实有部分医生的医疗科普视频文案,是由运营公司里的专职写手操刀的,因为他们更懂得流量密码,知道医生怎么说会更吸引关注。”他表示,几年前也有公司联系过自己,但考虑到自己日常做手术、观察术后病人,没有录视频的精力和需求,就婉拒了。

  记者将网上的小偏方拿给正规医院的医生询问,北京健宫医院中医科杜晓东医生认为:“盲目听信这些说法并不可靠,还可能会延误治疗,造成更严重的后果。以牙痛为例,虽然看似不是大问题,但可能是牙龈炎、牙髓炎等口腔方面的疾病引起,还可能是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的前兆,不能随意按照偏方处理。”

  与一般的短视频不同,医疗科普短视频内容比较专业,需要博主具备相应的学业经历和知识背景。针对网络白大褂泛滥等现象,国家广播电视总局、文化和旅游部曾联合发布《网络主播行为规范》,明确要求“对于需要较高专业水平(如医疗卫生、财经金融、法律、教育)的直播内容,主播应取得相应执业资质,并向直播平台进行执业资质报备,直播平台应对主播进行资质审核及备案”。

  虽然各平台进行了一些资格审查流程,但记者在几家网站进行了注册,发现仍有漏洞。

  记者在某平台注册,尝试设置用户名为“某某医生”,无法通过,需要提供相应的从业证明,但是在个人介绍部分,“中医科主任”的标签顺利过关。在另一家平台,“某某医生”的标签同样需要审核,但是“某某主任”的用户名轻松注册成功,记者发现,确有一些冒牌医生,正在用类似“某主任”“某专家”“某博士”等名字发布医学类内容,从而绕过平台审核,让不明真相的受众被误导。

  北京振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刘辉表示,医疗科普短视频的兴起,背后折射出大家对健康的重视。但医疗科普只能普及相关知识,不适合诊疗、治病或者售卖药品。从以往的案例来看,关停账号等处罚力度不够有威慑力,还应该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。同时平台应及时更新敏感词、关键词等,便于大数据及时检测。她同时提醒大家,不要盲目听信短视频内容,尤其对于疑难杂症、夸大绝对性内容,要提高警惕,遇事要去正规医院找真正的白大褂。


来源:中国妇女报

作者:

责任编辑:品一

这里是分享代码,在后台添加

本文来源:生活悦享网

本文地址:https://finopne.com/post/1221.html

关注我们:微信搜索“xiaoqihvlove”添加我为好友

版权声明:如无特别注明,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!

搜索
  • 文章总数:1970
  • 页面总数:0
  • 分类总数:8
  • 标签总数:0
  • 评论总数:18
  • 浏览总数:125273023
  • 本站主题:墨初主题